
5月15日,中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知识共享国际论坛在北京联合国大楼举办。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人道主义和发展规划司司长戴维·卡特鲁德(David Kaatrud)接受了《中国与非洲》杂志记者采访,介绍了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和南南合作在应对粮食安全挑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下是采访内容。
采访来源:《中国与非洲》2023年第6期
目前世界粮食安全的总体形势是什么?南南合作如何提供帮助?
在过去的三至四年里,面临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的人数急剧上升。在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发布的报告指出,2021年有1.93亿人处于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状态;而在2022年,这个数字已超过2.5亿。
首先,我们必须处理紧急情况,阻止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全球的饥饿人口数量仍在增加,因此,我们需要筹措足够的资源以响应人道主义需求,开展拯救生命的援助行动。
如果没有长期投资以减少处于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情况会变得更糟。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其他机构正在尝试采用新方法,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以便能长期获得更多粮食。
南南合作可以在技术的转让与知识的共享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被推广并分享给那些面临粮食安全压力的发展中国家。
根据您这几天的访问经历,您如何评价中国在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等方面的做法?
中国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基础。我每次访问中国都会了解到很多这方面的情况。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到访中国。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价值链,例如木薯价值链的具体知识,接触到一些最新的研究,以及在过去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里研究的进展情况。
毋庸置疑,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始终是重中之重。但我们不能仅关注粮食的生产,还要关注粮食的产后处理,粮食的加工、仓储和消费环节。
您刚刚提到了木薯价值链。我们还注意到,世界粮食计划署在非洲发起了中非稻米价值链发展倡议。您认为增强农产品价值链的意义何在?
在非洲,大多数粮食是由小农户,而非大型工业化农业企业生产的。这些小农户很难获得化肥、种子甚至是燃料等农业生产资料。小农在粮食生产和收获后环节,以及储存和销售等环节中都面临更多挑战。
粮食系统的投资、生产、收获、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构成了价值链。全过程的价值链管理有利于粮食系统转型。在过去,许多人只看重生产,一味地提高粮食产量,却忽视了病虫害和气候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在非洲,直到现在,据我们了解小农产后粮食损失率高达30%以上。但中国的粮食损失率远低于这个比例,只有2%左右。我们所有的努力和投入都是为了收获粮食,但最终却有30%都损失了。
世界粮食计划署可以在这一环节提供帮助,重点是减少粮食的产后损失。我们还致力于衔接小农与市场,帮助小农以合理价格卖出农产品。
世界粮食计划署与中国外文局(CICG)合作,建立了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平台将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知识共享?
我们与中国外文局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平台成立的一年中,我们在平台上发布了技术研究报告、可供检索的各种主题的信息、在线提问与解答等功能。平台现在已经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也将进一步探索平台的线上课程和学习功能。
目前,我们发布的内容与中国农村发展卓越中心的南南合作工作重点密切关联,包括粮食产后减损、减灾防灾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建设、价值链发展等。可以看到,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将深化各重点领域的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会带来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新知识应用。
平台上还有一些有趣的内容。中国有很多专家研究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合作的领域。世界上很多地方,无论是非洲、拉丁美洲还是亚洲,现在正受到气候变化和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中国积累了许多实践的研究成果和应对方案,可以通过知识分享平台推广。这也是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注意到,受通货膨胀和干旱等因素影响,一些非洲国家可能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世界粮食计划署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担忧?
首先,拯救生命是当务之急。世界粮食计划署几十年来也一直致力于此。在此方面,世界粮食计划署本质上是一个国际安全保障,在一线与当地社区和各方合作伙伴携手提供援助。
在我们的工作中,需要立足长远提供支持。例如,当我们需要把粮食运送到受影响地区时,可以选择在非洲大陆就近采购,帮助本地小农户,而不是从澳大利亚或阿根廷等国进口粮食。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选择作物的种类很重要,例如小米更耐旱,对气候也更友好,高粱也是这种类型的作物。选择合适的作物对开展学校营养餐等项目来应对气候变化也同样重要。